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7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1篇
临床医学   249篇
内科学   24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313篇
特种医学   39篇
外科学   58篇
综合类   295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2篇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4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自发性脑出血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但缺乏有效的治疗策略。我国的脑出血相关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近年国际上一系列临床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脑出血的治疗方式,对我国脑出血研究和规范化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国的脑出血临床治疗经验和研究成果要想走向世界,必须开展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正在开展INTERACT3试验,以及准备开展STICHⅢ试验,希望能够推动中国脑出血研究事业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李强  刘翼  游潮   《四川医学》2019,40(2):206-207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16岁,因“慢性头痛1年加重1周”入我院。患者入院前在当地医院行全脑血管造影,发现大脑大静脉瘤畸形(VOGM,见图1A-B)。患者入我院时,查体神志浅昏迷,双瞳等大等圆,直径3. 5mm,光反射迟钝,双侧肢体肌力查体不配合,肌张力不高,双下肢病理征可疑阳性。头部急诊CT扫描发现三脑室和松果体区巨大占位,密度稍高,合并梗阻性脑积水,脑室扩张伴脑室周围外渗明显(见图1C-D)。甘露醇脱水后患者意识障碍无明显缓解,在全麻下急诊行侧脑  相似文献   
3.
柯代波 《西部医学》2016,28(11):1530-1534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cSFT)这一罕见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方法收集2009年至2015年经病理证实cSFT的患者22例,对所有患者术前症状,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自23~70岁,中位年龄44岁;11例位于幕上,6位于幕下,5例位于椎管内;MRI提示19例病灶为边界清楚的实性占位,其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另外3例含囊性成分,其T1、T2相信号明显不均;所有肿瘤平扫T2低信号区域增强效应明显;19例患者获全切,除2例老年患者失访外,均无复发,3例行次全切者均行伽马刀辅助放疗,其中两例复发。组织学检查提示肿瘤良性者18例,恶性4例。免疫组化CD34、Bcl-2、CD99、Vimentin均阳性,Des、S-100均阴性。结论 cSFT在中枢神经系统及其罕见且易复发,其影像学表现具一定特点,最终诊断仍靠病理活检及免疫组化。cSFT首选手术治疗,若能全切则总体预后较好,肿瘤未全切者术后放射治疗效果不确定,所有患者术后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联合术中脊髓血管造影检查治疗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5月—2017年9月,采用显微手术闭塞瘘口同时行术中脊髓血管造影检查治疗的52例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术中脊髓血管造影辅助下,52例患者术中达到100%的解剖治愈率。术后第7 d 43例患者(82. 7%)的脊髓功能评分改善。术后50例患者(96. 2%)随访6个月,Aminoff评分显示28例患者(56%)治愈,18例患者(36%)脊髓功能改善,4例患者(8%)脊髓功能无变化;无症状加重者。结论 显微手术闭塞瘘口能有效治疗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术中脊髓血管造影对准确判断是否完全闭塞瘘口和多个瘘口的存在有着极大地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路径行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辐射剂量及照射时间。方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9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行DSA与DSA+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的213例患者,其中行DSA患者147例,DSA+CAS者66例。术前先对患者行Allen‘s试验,桡动脉搏动良好且试验阳性经患者同意行桡动脉穿刺者为观察组,其余行股动脉穿刺者为对照组。行DSA患者中对照组52例,观察组95例。行DSA+CAS患者中对照组24例,观察组42例。对照组行股动脉穿刺,观察组行桡动脉穿刺。分别对比不同介入方式的DSA与DSA+CAS患者累积剂量(CD)、总剂量面积乘积(DAP)、电影(DAP)、透视(DAP)、透视时间及采集帧数、射线照射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DSA患者射线照射时间及假性动脉瘤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肿及尿潴留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DSA+CAS患者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射线照射时间、血肿及尿潴留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DSA患者CD、总剂量DAP、电影DAP、透视DAP及采集帧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CAS患者中观察组患者CD、总剂量DAP、电影DAP、透视DAP及采集帧数均明显较对照组小(P0.05)。结论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路径相比行全脑血管造影对辐射剂量及照射时间均无显著影响,但经桡动脉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经桡动脉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较股动脉路径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缩短照射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7.
8.
《中华医学杂志》2022,(25):1931-1934
调查我国神经外科医师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预防痫性发作的认知和决策现况。设计《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的问卷》, 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进行数据采集。2021年7至10月, 共收集有效问卷82份, 符合纳入标准的有43份。受访者来自32个省、市、自治区年收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00例以上的医学院附属医院。仅有9.3%(4/43)的受访者不认同预防用药, 86.04%(37/43)的受访医师在临床实践中进行预防性用药, 丙戊酸钠(94.59%, 35/37)是最常用的预防药物。各中心预防性用药的时长从<3 d至>14 d不等, 具有很大差异。脑电图的应用率、我国神经外科医师临床观察到的痫性发作比例均较低。调查结果提示, 目前我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预防痫性发作的临床实践尚不够规范, 临床医师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仍不够全面。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将有利于明确预防用药的必要性, 并对规范用药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动脉瘤的大小等于或超过2&#183;5 cm者称巨大动脉瘤,其发生率约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5%(3%~13%),女性多于男性。巨大动脉瘤以颈内动脉最多见,其次为大脑中动脉,巨大大脑中动脉瘤占大脑中动脉瘤的13%。巨大动脉瘤多发生在颈内动脉海绵窦部及其末端分叉部,大脑中动脉主干分叉部,基底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的连接部[1]。颅内巨大动脉瘤有以下临床特点:①常以占位效应为首发症状。②瘤腔内常有血栓形成,血栓易脱宽颈动脉瘤(此处无重要的穿支动脉存在)[14]。近十年来带膜支架作为外科血管重建技术的有效替代手段异军突起,它能够在血循环中屏蔽动脉瘤并重建载瘤动脉,是治疗颅内巨大、宽颈或梭形动脉瘤的理想选择。Saatci等[15]报道应用带膜支架治疗2例颅内巨大动脉瘤,吕明等[16]报道应用Jostent带膜支架治疗8例动脉瘤患者,其中3例为宽颈动脉瘤,他们均获得了良好的短期随访效果。落而造成远端部位栓塞以致缺血,脑血管造影亦有可能显示不出动脉瘤的真实形态,甚该技术不仅解决了动脉瘤占位效应的问题,而且与裸支架结合弹簧圈囊内栓塞技术相比至不显影,呈假阴性。因此对临床怀疑动脉瘤但脑血管造影阴性患者,要进一步行CT、MRI检查;对于脑CT扫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显露椎-基底动脉结合部的相关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评价显露效率及范围及优缺点。方法显微解剖10例(20侧)成人头颅标本,通过乙状窦前入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远外侧入路及经口入路4种方法显露椎-基底动脉结合部,测量各自显露的距离和范围。显露范围行主观评分。结果乙状窦前入路到椎-基底动脉汇合点距离为(55.23±3.80)cm,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到椎-基底动脉汇合点距离为(58.93±2.49)cm,远外侧入路到椎-基底动脉汇合点距离为(50.03±3.50)cm,经口入路到椎-基底动脉汇合点距离为(18.78±2.09)cm。经口入路显露距离最短,远外侧入路次之,乙状窦前入路再次,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距离最长。显露范围经口入路最小,其他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远外侧入路显露椎-基底动脉结合部距离较短,范围较大,效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